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視聽娛樂
尋找被遺忘的聲音8 -早期台灣音樂界奇女子-林氏好演唱的「紅鶯之鳴」
紅鶯之鳴 古倫美亞 80273 德音編作 奧山貞吉編曲 林氏好唱
日落西,愛人還不來 憂悶在心內 可恨這現代 現世間 不應該 迫阮對還來 我要出頭天呀! 何時也不知 我的愛人呀! 世間像大海 心把在共船破浪駛上岸頂來 過日敢這壞 生死誰人知 惡兇徒我不愛 要離亦離開 這款的世間 不是咱所愛 借問世人呀! 何路有真實的愛? 我真難解 這陣何路尋有真實的愛存在 說起文明的戀愛 不過也是作買賣 有錢即來買 無錢太 污辱女性用錢來強買 肉慾滿了後哇! 即時不啾睬咱兩人的愛 誰人來破壞 對現代咱著取何態度才應該!
「日治時期臺灣聲樂一派的女伶中曾經留下錄音的,除了柯明珠之外,另外就是林氏好了。在1935年的人氣歌手訪問記中,作者首推這兩位是當時"最有教養"的女歌手,依現代的語言來翻譯,應該是"最有氣質","讀冊讀到很高"的解讀吧。 這一曲紅鶯之鳴林氏好在接受訪問時曾經提到,本曲盤在台灣就銷售了一兩萬枚。接受訪問的時間是1935年初,後來也有可能突破這個數字。 這張曲盤賣的這麼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紅鶯之鳴曲調來自於中國傳統民謠-蘇武牧羊,也可能是宣傳得宜,而另一面的歌曲是跳舞時代。 當時古倫美亞曾經為這兩首新歌曲廣作宣傳,在臺北市的特約店前號召了30幾輛汽車,由古倫美亞會旗為首,後有樂隊及宣傳車隊,眾人手持火把或燈籠,一邊合唱這兩首曲子。圍觀的群眾也手持歌曲宣傳單,並加入合唱,聽起來十分熱鬧。那一個夜晚,可以想像在那30年代臺灣的街道,必定成了不夜城。而唱片公司大膽採用這樣的策略宣傳,不僅達到相當好的效果,也證明當時臺灣的民眾是可以有耳朵接受這樣別於傳統的新式音樂。 此曲由德音編作,曲子源自於中國民謠,可能跟德音早期曾到廈門去學抓藥時期,曾經接觸過的中國傳統音樂有關。看起來德音創作當時可能心情不太好,怎麼寫得這麼灰暗,似乎對生命產生了不安全感與疑慮。」
「紅鶯之鳴」的真意涵 要了解紅鶯之鳴的真意涵,必先知曉盧丙丁與林氏好的感人愛情故事,才能一探究竟。以下節錄自林氏好生平小傳: 「林氏好於1907年陰曆 9月 9日(重陽節)出生於台南,早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畢業於台南女子公學校的林氏好,接受了教員養成訓練之後,進入當時的末廣公學校(台南第三公學校、今進學國小)擔任音樂老師,一方面也在台南管絃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又進入台南第二幼稚園擔任保母。1923年經由學校的同事介紹與當時活躍的台灣社會運動家盧丙丁結婚。盧丙丁此時已熱衷於抗日運動,而林氏好對這位年輕人的熱誠與抱負頗為仰慕,文采洋溢的盧丙丁亦為藝術知音,兩人情投意合,於是在1923年 7月 7日共結連理,婚後育有兩子。」
1927年台灣民眾黨成立,盧丙丁負責宣傳部及社會部的工作,並擔任台灣工友總聯盟的中央委員。1931年(昭和6年)2月18日台灣民眾黨第四次全體黨員大會進行中,臺北警察署長出現會場並出示「結社禁止命令」,當場聲明台灣民眾黨業已被取締,解散了台灣民眾黨,並同時逮捕蔣渭水等幹部。盧丙丁也被捕入獄,1932年之後音訊中斷,傳聞可能受酷刑後被關入痲瘋病院,約於1934、1935年間被遣送至大陸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受日本統治),音訊全無,研判應是遭日本人殺害。 1933年林氏好女士灌錄「紅鶯之鳴」正是她尋夫心切之際,第一段歌詞乍看是描繪女子被拋棄的失戀情結,但細讀歌詞中的「過日敢這壞,生死誰人知…這款的世間,不是咱所愛。」其實正反映著林女士當時的心情寫照:「日本人取締解散了台灣民眾黨,拘捕了盧丙丁,卻抑止不了林女士思夫尋夫之心。」這一段歌詞很有可能林女士也參與創作,才能這麼淋漓的反映出失夫的悲鳴心境。 此歌難解之處在第二段歌詞,像極了「跳舞時代」的新潮女性風格,傳達對真愛的迷惘,更直指文明戀愛的肉慾及買賣本質,與第一段歌詞失夫的悲鳴意涵相比落差甚大。或許這正是編作者徳音的高明之處,將第一段失夫的悲鳴用失戀女子情懷包裝,呼應第二段對愛的迷惘,藉以規避日本當局的審查或日後清算,畢竟林女士的先生盧丙丁是被日本人迫害失蹤的。
「紅鶯之鳴」的原曲溯源 「紅鶯之鳴」的原曲為「蘇武牧羊」,根據錢仁康所著之《學堂樂歌考源》此歌應是1914年由遼寧省蓋縣的音樂老師田錫侯仿皮影戲配樂「大悲調」所寫的曲子,再由蓋縣師範國文教員蔣麟昌填上「蘇武留胡節不辱…」的歌詞。不論中國或日治時期的台灣,在流行樂萌芽之初,因作曲人才奇缺,借用舊曲填上新詞的情形屢見不鮮。「蘇武牧羊」一曲就曾被填上不同版本的歌詞,例如,1925年上海的五卅運動中傳唱一時的「救國歌」、1925年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中的插曲、抗日聯軍所唱的「抽丁嘆」及「勸親日士兵反正歌」都是改編自此曲。甚至民間音樂也吸取「蘇武牧羊」的曲調改編成新民歌或民間樂曲,例如廣東小曲「白髮紅顏」就是一例。由此可知「蘇武牧羊」一曲在當時的中國是多麼的受歡迎,那麼此曲傳入台灣於 1933年化身為「紅鶯之鳴」的悲切情歌,當然有其脈絡可循。
參考連結:
白鷺鷥音樂館---林氏好
紅鶯 - 臺灣鳥類鄉土誌
龍的自裁 's Bloguide - 《悲戰台灣史之三團結真有力--文化抗日》 第五章紛紛亂亂的年代(七)
紅鶯(朱鸝)鳴叫聲低沈似「歐─喂」之聲,為法定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http://host.smes.tyc.edu.tw/~musso3/new_page_28.htm
從台灣聽世界-PIXNET
django11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