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到台北 - 王富美
Key: #Fm Play: Em Capo: 2
Em Am Em
我的爸爸媽媽叫我去流浪
Em D Em
我一面走一面掉眼淚
Em D G Em
流浪到哪裡流浪到台北
Em D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Em D Em
想起遠方的心上人
Em D Em
我就馬上掉眼淚
最早聽到「流浪到台北」這首歌是在1995年水晶唱片出版的「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 - 貳」中,原本應是一首極悲的流浪歌,王富美卻以爽朗的華語及排灣族語唱出這首歌,在那卡西式的電子琴伴奏及跳躍切分的節奏下,傳達出原住民在面臨逆境時所展現出無可就藥的樂觀,這是一首獨一無二、輕快灑脫、樂知天命的流浪歌。請欣賞王富美原汁原味的演唱。
流浪的本質是離鄉背井的孤獨與傷懷,在異鄉打拼時的企盼與鄉愁,流浪應該是悲歌不輟的。「流浪到台北」詞曲作者不明,是首流傳於部落的創作曲,也可說是一首林班歌,從林班唱到部落,部落唱到都市,再從台北唱回部落。
何穎怡在她企劃監製的「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 – 貳」CD內頁解說中指出:「這些原住民新創歌謠,幾乎都只流通在原住民部落附近的唱片行,有的隨著賣菜車進入部落,有些作品,原創者幾已不可考,只因傳達了他們最深沉的嘆息、歡樂與期盼,眾口流傳,成為民歌。《流浪到台北》就是一例,幾乎每一個族群、每一個部落都有人在唱,很難考證出它原始的作者是哪個族群。」這樣的觀察一語道破台灣原住民當代歌謠的特性,一是許多作者並不可考,再者這正是活生生的民歌。
1990年虞戡平執導的電影「兩個油漆匠」,劇本是由吳念真改編自黃春明的同名小說,音樂則由紅螞蟻樂團的製作人陳世興負責,片中配樂就引用了「流浪到台北」這首歌,這也是主流媒體注意並運用這首歌曲的先河。至於後來巴奈引用「流浪到台北」做為「Panai流浪記」這首歌的開頭,就留待下回分解吧。
何穎怡在從布拉布拉揚到原住民當代音樂一文中對台灣原住民當代歌謠作品有下列的剖析:
「原住民當代歌謠作品從未進入主流唱片市場,但始終有一定的
市場,集中於部落外圍的唱片行,或者跟著賣菜車進入部落,每年
的豐年祭,大量都市原住民返鄉,更是銷售高峰。最早投入原住民
當代歌謠錄製的是台南欣欣唱片,老闆叫做王銀盤,一共出版了兩
百多種原住民當代歌謠卡帶,除了曹族之外,所有部族的當代作品
均網羅其中,是最寶貴的原住民近代史資料寶庫。
東海岸風景管理處近年在阿美族宜灣大老黃貴潮的協助下,
也編撰出版了《阿美民歌選粹一二0》一書,收集了二十年代以降的
阿美族新創歌謠,我們在這些歌曲中可以看到太平洋戰爭的血淚、
遠洋漁船上的心聲、都市打拼的邊緣感,呈現了原住民一頁近代血淚史。
一首『流浪到台北』堪稱是原住民近代國歌,流傳於所有原住民部落,唱著:
我的爸爸媽媽叫我去流浪
我一面走一面掉眼淚
流浪流淚流浪到台北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想起了遠方的心上人
我就馬上掉眼淚
採集原住民當代歌謠是一種從『當代人類學』觀點的切入,
也是一種『真正虔誠』的態度,唯有深入認識、正面承認原住民的
『近代史』,我們才能理解台灣土地上的真正早住民,才能尊重不同
文化背後的不同宇宙觀與生命哲學。
換言之,如果我們對原住民的近代歌謠反映出來的血淚史無動
於衷,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分享他們「老祖宗」歌謠裡的智慧與美麗呢?
在澳洲原住民抗爭史裡有一段名言:
假若你是來幫助我,那麼你可以回去,
但如果你將我的打拼看成是你生存的一部份,
那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努力。
與原住民重新交朋友,我們可以從認識原住民近代歌謠開始。」
就讓我們從「流浪到台北」這首原住民近代歌謠開始,重新與原住民交朋友吧!
關於林班歌的延伸閱讀:
公視紀錄片「舞動山海的旋律」第一、二集山地歌流浪到台北(上、下)對林班歌有下列的描述:
「一九五○到七○年代,山地歌謠隨著原住民的工作,輾轉從部落流傳到
林班、遷徙到都市。在林班工作的苦楚,都市工地工作的心酸,只有藉著
歌唱來抒發。在哼哼 唱唱之間,許多反應生活情境、流浪心聲的歌曲,
如「我該怎麼辦」、「可憐的落魄人」、「流浪到台北」等,就這樣源源不絕
的創作出來。林班歌大部分都是集體創作而來,而且大多都是情歌。旋律
融合了各族群原住民歌謠與流行音樂,並且多是 Am的曲調。在自嘲
與卑微的歌詞中參雜著生疏的國語,內容反映出時代的背景。許多林班歌
像是對話一樣的在唱歌,這是深受傳統原住民文化的影響。在貓王與
披頭四風靡全球的年代,吉他也以另類的形式融入林班歌當中。」
從布拉布拉揚到原住民當代音樂 - 何穎怡
動盪時代的歌聲 作者/江冠明 2002-01-21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