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路平安》(Latcho Drom)-7- 伊斯坦堡之旅(Istanbul Drom)




尼羅河畔的夕陽輝映著著男孩的拉巴伯(rababah)擦弦聲,一樣滔滔的水面,鏡頭卻已跳接到到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上氣笛長鳴的渡輪,吉普賽婦人和一雙兒女(擦鞋童與賣花女),坐船來到伊斯坦堡,清真寺高塔傳來嘹亮的喚拜聲,耳畔響起賣花小女孩叫賣聲,街道邊土耳其男子教著孩子打手鼓,小男孩拎著擦鞋箱和賣花姐姐倆人駐足聆聽。木卡姆(Maqam)前奏響起,羅姆(吉普賽)婦人一路叫賣著成串的辣椒,和一雙兒女走過陋巷與階梯來到吉普賽馴熊師傅表演的市集,和眾人圍觀著大熊的演出,然後一家三口走過大橋,來到一家有羅姆樂隊演奏的茶館。導演東尼葛里夫(Tony Gatlif)在《一路平安》(Latcho Drom)片中伊斯坦堡之旅(Istanbul Drom)的段落中,刻意紀錄了這段伊斯坦堡街頭日常生活的鮮活聲音,他所要傳達的訊息究竟為何呢?

流離遷徙的羅姆人(吉普賽人)相傳發祥於印度北部的旁遮普(Penjab)及西北部的拉吉斯坦(Rajasthan)地區,也有人認為是源自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斯坦(Blauchistan)地區。早在西元227年及420年即有羅曼尼(吉普賽)工匠及樂舞藝人被虜至波斯的民間傳說。第一波大規模遷徙起源自約十世紀時,由於突厥人入侵而逐步向西遷徙至波斯(另有一說是因十一世紀時回教徒入侵印度而展開遷徙),於十一世紀初到達拜占庭(土耳其、希臘)。往北則至亞美尼亞,並於十二至十四世紀間進入俄羅斯;往西南則至敘利亞,約十世紀末抵達埃及。




試以多元種族融合的角度整理出一個順序,印度樂師冬巴(Domba)及工匠階層是吉普賽人的祖先,西元420年被當做禮物一般送到波斯形成所謂流里(Luri or Luli)或稱囉哩人,之後又與其他流浪民族融合形成扎特(Zott)人,11世紀初又和伽色尼王朝馬穆德國王所虜獲的印度拉杰普特(Rajput)戰士融合。這些種族在波斯及北印度間來回遷徙並融合形成具有專業技能的一個族群,並北向亞美尼亞、土耳其,西向中東擴散。波斯人統稱其為流里人,但他們絕不會稱呼自己為流里(賤民),而是以羅姆(Rom)、嘍姆(Lom)或多姆(Dom)自稱,這些字眼均源自冬巴。

從印度樂師、弄蛇人、土耳其肚皮舞者、樂師、舞者一直是羅姆人謀生的重要職種。在土耳其軍樂隊嘹亮管樂聲中也不乏吉普賽人蹤影。姆人在歐洲是以工匠聞名,鐵匠、金匠、補鍋匠、製鞋者、編織為羅姆人常從事的行業,此外馴獸師(如羅馬尼亞的馴熊師傅)、獸醫、販賣馬匹、小販也是羅姆人的專長,而這些行業在他們的發源的古印度都是世襲的。羅姆人除了樂師這行外,最為歷久不衰且廣為人知的行業非算命莫屬,婦女多從事占卜、巫術,從塔羅牌到水晶球,羅姆人唯獨算不準自己千年來的悲情命運。




土耳其的羅姆人口約在70萬人左右﹐伊斯坦堡靠近古城牆的蘇陸庫雷區(Sulukule),意為有水的城樓,就是歐洲最古老的羅姆人社區,約有千年歷史。1950年代這個社區一部分被拆除,1982年也經歷拆除命運,現在大約有3400人到3500人居住。蘇陸庫雷區到1999年被以危害公共秩序理由加以整頓為止,夜夜笙歌有如嘉年華會,是伊斯坦堡中下階層人士飲酒尋歡作樂的去處,土耳其電影常以此地為背景。自20061213日官方公報發表了緊急土地徵收決議後,開始在城市化的名義下,面臨拆除重建的命運。東尼葛里夫於1992年拍攝的《一路平安》時,似乎預見了蘇陸庫雷區未來終將拆建的命運,留下珍貴的畫面。他藉由吉普賽婦人和一雙兒女來到伊斯坦堡叫賣的旅程,突顯了羅姆人的職業,諸如賣花、賣辣椒的小販、擦鞋童、馴熊師與茶館裡的樂師,而這些行業正意味著羅姆人所面臨的社會邊緣地位以及貧窮線下的生活水準。東尼葛里夫,至於渡輪則隱喻著吉普賽人的航海能力,與仍待深究的吉普賽人海上遷徙路線。





相關連結:





中國時報 F1/國際‧運動 2008/07/29





伊斯坦堡都市更新 吉普賽人無地容身【特約撰述高麗娟/伊斯坦堡專題報導】  





http://mypaper.pchome.com.tw/19440424/post/130935946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ango11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