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茫茫的風裡隨風飄逝-楊弦〈江湖上〉

作詩:余光中 作曲:楊弦 演唱:楊弦




一雙鞋,能踢幾條街?一雙腳,能換幾次鞋?
一口氣,嚥得下幾座城?一輩子,闖幾次紅燈?
答案啊答案 在
茫茫的風裡
一雙眼,能燃燒到幾歲?一張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頭髮,能抵抗幾把梳子?一顆心,能年輕幾回?
答案啊答案 在
茫茫的風裡
為什麼,信總在雲上飛?為什麼,車票在手裡?
為什麼,惡夢在枕頭下?為什麼,抱你的是大衣?
答案啊答案 在
茫茫的風裡
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
答案啊答案 在
茫茫的風裡


1970年,詩人余光中模仿鮑伯迪倫(Bob Dylan)1961年創作的名曲〈在茫茫的風裡,或譯隨風飄逝〉(Blowin' in the Wind),寫下了致敬之作「江湖上」。余光中是怎麼在四十多歲迷上搖滾的?他說:
1969年秋天,我一人高棲在山城丹佛‧‧‧苦澀的岑寂之中,最能夠消愁解憂的寄託,不是文學,是音樂,不是古典音樂,而是民歌與搖滾,尤其是披頭的歌‧‧‧那時我已經四十一歲了‧‧‧思念台灣更擔心大陸,心情相當低沉,對美國生活愈感無趣,對現代文學尤其是現代詩愈感不親,反而覺得黑人的藍調靈歌、白人的鄉村民謠,和黑白激盪的搖滾樂,更能夠愜心沁脾,撫慰我陰鬱的愁腸。」
當時余光中撰寫、翻譯了不少引介搖滾樂的文章。貴為「詩壇祭酒」竟擁抱起「嬉痞文化」的象徵,不免引人側目。當時最令他傾心的樂人,首推鮑伯迪倫(Bob Dylan)和披頭四(The Beatles)


詩人鴻鴻對余光中的〈江湖上〉有很深刻的評介:


  〈江湖上〉是余光中1970年旅美時期的作品,當時詩人援引美國現代民歌的精神,為中文現代詩尋找新格律。「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疊句,引用Bob Dylan的歌曲 ”Blowin’ in the Wind”,全詩也仿Dylan使用一連串問句,但相對於反戰歌手的意氣風發,中年的離鄉詩人卻別有懷抱。


  第一段暗含當年把流浪當作冒險的氣慨──鞋不是用來「走」而是用來「踢」的,張口是要吞下整座城市的,闖紅燈更是冒險突圍的行動……。但問句的 形式,把從前的壯志變成歷盡滄桑後的生命大哉問。第二段哀悼青春短促,第三段再回頭談流浪,但已無第一段的氣吞山河,而充滿了痛苦──有家歸不得(信總在 雲上飛),有覺睡不好(惡夢在枕頭下),沒有親情或愛情、只有寒冷與孤寂(抱你的是大衣)。


  最後一段則最具自傳色彩。作者自註「一片大陸」可指新大陸,也可指舊大陸:「新大陸不可久留,舊大陸久不能歸。」在兩岸隔絕的年代,舊國歸不 去,新國又無法全心認同。而戒嚴年代、戰備狀態的小島台灣,又無法確定可以立命安身。這首詩寫出了那一代人的徬徨──「流浪」非僅是一種自我放逐的心靈狀 態,更是一種現實所迫的不得不然。
   
余光中善於變化詞性,賦予語言全新的力道。此詩雖然力尚口語,但「踢」、「抵抗」等充滿張力的動詞,仍在重複的句型當中,不時掀起波瀾。


  這首詩是詩集《白玉苦瓜》的開卷作,出版後隨即被楊弦譜曲發表,掀起台灣的現代民歌熱潮。


經典勵志歌曲〈在茫茫的風裡〉(Blowin' in the Wind)是美國民歌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原作者是民歌一代宗師鮑伯迪倫(Bob Dylan),不過第一個把它唱紅的卻是彼得、保羅與瑪莉(Peter,Paul&Mary)三重唱,於1963年奪得全美排行的亞軍。


1957年,越戰爆發,美國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介入了這場戰爭,派遣子弟兵遠渡重洋,前往越南戰場,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因此美國社會掀起了一股反戰的熱潮。19624月,鮑伯迪倫以深具內涵的創作技巧譜出〈在茫茫的風裡〉(Blowin' in the Wind)的時候,才是個二十剛出頭的小夥子。這是他最早的「抗議歌曲」,對人們傳統觀念中「男子漢」的定義提出了質疑,希望世人能以和平而理性的態度來解決爭端,不要再對世間的不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不要再讓無辜的人們繼續喪生在戰火之中。


〈在茫茫的風裡〉(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人要走過多少路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才配稱為好漢?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白鴿要飛越多少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得在沙地上酣睡?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加農炮彈砲彈要劃破多少次長空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會被永遠禁絕?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朋友啊!答案,隨風飄逝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高山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會被沖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人們要活上多少歲月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配獲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個人可以掉過頭去幾次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假裝什麼都沒看見?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朋友啊!答案,隨風飄逝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個人要翹首盼顧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看見藍天?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個人得有多少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聽見人民的哭喊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還要犧牲多少性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他才能明白已有太多人喪命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朋友啊!答案,隨風飄逝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茫茫的風裡




http://www.youmaker.com/

〈在茫茫的風裡〉這首歌也曾經被不實指控是鮑伯迪倫剽竊自一個高中生的作品,不過後來證實這個指控根本是莫須有的。其實該曲源自加拿大解放黑奴的靈魂歌謠〈再也沒有拍賣台〉(No More Auction Block),歌詞由鮑伯迪倫撰寫,他於1978年向記者馬克羅蘭(Marc Rowland)證實了〈在茫茫的風裡〉曲調的由來並說「這首歌一直是首靈魂歌謠」。1991年,哥倫比亞唱片發行的鮑伯迪倫三張一套《靴腿系列》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s 1-3 (Rare & Unreleased) 1961-1991)
第一張第四首就收錄了這首鮑伯迪倫於1962年於格林威治村的煤氣燈咖啡屋現場演唱的黑奴靈歌。


事實上,搖滾樂的首張靴腿(Bootleg),就是鮑伯迪倫雙碟靴腿《偉大的白色神奇》(The Great White Wonder),此片在1969年開始在地下音樂市場流傳,同時也開啟了日後的靴腿文化。通常藝人或唱片公司對於某人私下錄製的Bootleg,若覺得有興趣亦會重新加以後製處理,美化音質,然後予以發行,又稱官方版的Bootleg (Official Bootleg)


馬世芳對「靴腿」(bootleg)詞有詳盡的說明:
「靴腿」(bootleg)原指私釀或走私的烈酒。典出十九世紀末,私酒販子經常把酒瓶藏在靴筒裡掩人耳目。後引申為「未經授權的出版物」之義。儘管都「未經授權」,「靴腿」和「盜版」、「翻版」的定義不同:「靴腿」是指「從未正式發行的錄音」,包括演唱會、電台演出或錄音室排練實況、試錄的demo帶、未經採用的錄音版本、錄製完成卻未發表的歌曲等等。其中演唱會實況又可以分為音控台直接收錄的"soundboard tape"和觀眾偷錄的"audience tape"



 


參考連結: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owing in_the_Wind


http://www.songfacts.com/detail.php?id=1669


余光中〈江湖上〉評介者鴻鴻 每週一詩 " NO 23


語言的花朵:漫談詩與歌,以及詩人與歌手


誠品講堂「歌是時代的鏡子──華語流行音樂史十講」第五講的大綱和曲目。


誠品黑膠展專題:靴腿與翻版唱片|馬世芳的部落格|作家部落格|中時 ...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s 1-3 (Rare & Unreleased) 1961-19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ango11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