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音樂」中的生命之歌─成長篇


                                          小毛


壹‧前言


生命教育是透過探討人類「生、老、病、死」的相關課題,來拓展生命的價值、目標與關懷,期望能創造意義豐富的人生。本文僅就生命週期中的出生及成長階段,各列舉一些來自社會底層的世界音樂資源,做為從幼兒園到大專院校,或終身學習有關生命教育課程的素材。老師可藉由這些素材來引起動機,進行扮演、欣賞、比較討論、專題報告等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藝術視野、擴展多元的生活價值觀、瞭解生命意義並學習尊重別人。本文所引述的資料主要來自何穎怡所著的《女人在唱歌》一書以及相關鐳射唱片的內頁解說,為方便各位尋找,文內所提及的音源係以下列方式呈現:〈曲名〉【曲目/藝人/專輯名稱/出版公司(年度)/代理商】。


貳‧新生命的誕生


〈慶生,Birth Celebration〉【14/Echos of the Forest/Music of the Central African Pygmies/Ellipsis Arts (1995)/水晶曾代理】中非洲矮黑族(Pygmy)產婦在水中生產,產後,村中的婦女唱起歡樂歌,女子在外圍,男子在中間圍成一圈舞蹈,這時產婦走入場中表演歌舞,模仿生產過程,展現生育的喜悅,象徵族群的繁育。在這生之慶典中母親唱著:『我的心充滿喜悅,乘著歌聲的翅膀,在雨林樹下飛翔。雨林,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巢裏誕生一隻雛鳥,多麼嬌小的雛鳥,緊緊捉住我的心。』[i]


〈慶祝生子歌〉及〈祝福生小孩之歌(女孩)〉【4&8/卑南族雅美族情歌/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傳統民歌篇2)/水晶(1994)】這是許常惠於1978年在台東卑南族部落採集的兩首歌謠,傳達了卑南族人對新生命降臨的喜悅。「請問一旦當你的孩子呱呱墜地時,你的感受是?你會用哪首歌表達你的心情?」


〈長子誕生是妳的喜悅,Omwana Wa Mberi Nesiekhoira〉【8/Abana Ba Nasery /Passage(Global Celebration4-CD Boxset)/ Ellipsis Arts /水晶曾代理】在非洲肯亞,家中長子誕生,族人會為他做一首慶生歌,未來他的婚禮、葬禮,都要演唱這首歌,成為他一生的專屬歌曲(同註Ⅰ,頁21)。延伸討論及體驗活動:「1.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首歌做為你或孩子的生命之歌?2.請以母親的觀點寫下你對生日(母難日)的感受。3.進行模擬孕婦的體驗活動。」


‧童年時光


孩子在蘊涵母愛及天使般的搖籃曲旋律中沉沉睡著,遊戲歌則是童年美好時光的動力,下列音源是激發孩子幸福美滿的感受的甚佳選擇:【塞爾特搖籃曲The Celtic Lullaby/Ellipsis Arts(1996)/水晶曾代理】。【Golden Bough/塞爾特童謠精選 (童心)Celtic Songs for Children(Kids at Hrart) /韻順代理】。【世界搖籃曲Berceuses/上揚代理】。【Edita Gruberova/Children's Songs of the World/ Nightingale/韻順代理】,由聲樂家Edita Gruberova演唱多國民謠。【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系列1-10/風潮發行】從布農族到平埔族共14CD,其中不乏台灣各族原住民的搖籃曲及遊戲歌。【世界名曲之旅Rhythms and Music of the World/ Audivis(1997)/上揚代理】,這張專輯收錄了21國的27首歌謠,選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一系列的民族音樂出版品,在各地民族樂器演奏出各種原汁原味且風格不同的音樂中,和孩子一起手舞足蹈,體會環遊世界的樂趣,培養接納多元種族文化的胸懷。此外【World Playground 1&2/ Putumayo(19992001)/上揚代理】這兩張唱片亦可考慮,但這張唱片絕不是世界音樂童謠專輯,相反的,它側重世界音樂的類型介紹,老少咸宜。延伸活動:「輕唱一段記憶中最深刻的搖籃曲,並敘述你的感受。」


童年應是純真快樂的,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在烏干達,六歲以上的女孩就可以出去做「小保母」(Lapidi),成日將小寶寶揹在身上,讓孩子的母親可以毫無負擔的到田裏去工作。小保母的〈搖籃曲〉是這麼唱的:『天色已黑,小保母肚子餓了,為什麼還沒有人回來做小米糊給她吃呢?』(同註Ⅰ)。〈水鼓,Warter Drums 1〉【2/Baka Forest People/The Big Bang(Disc 2)/ Ellipiss Arts (1994)/水晶曾代理】是非州矮黑族的女孩帶著弟妹在河中戲水,用身體擊打水面所製造出的鼓樂聲,嬉笑歡愉和飛濺的水花能掩飾小保母的心情嗎?


陳芬蘭所唱的〈孤女的願望〉【5/陳芬蘭/我的鄉愁我的歌/雲門舞集,滾石發行(1992)】則唱出50年代孤苦童工的心情:『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阮想要來去都市做著女工度日子,也通來安慰自己心內的欷微』。延伸討論及體驗活動:「1.你常幫忙做哪些家事?2.替沐浴人形(安妮娃娃)洗澡,體驗照顧娃娃的滋味。3.打工和童工的差別?4.嘻哈(Hip Hop)少年足下的Nike球鞋,讓你聯想到什麼?」


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底層街童」(Children Underground),女導演愛荻貝茲伯以羅馬尼亞一群住在地下道的街童為主角,披露國家政策錯誤與經濟貧困下,令人震撼的街童自我放逐與謀生方式。[ii]1980年代在南美的巴西有三千五百萬兒童生活在貧窮線下,其中不少淪為命運坎坷的流浪街童,1983年一群不到12歲的街童利用克難樂器組成「巴西街童」樂團,成員歷經街頭暴力及毒品的吞噬而變動,刺痛人心的歌詞亦無法逃過電檢禁播的命運。[iii]〈向天父抗議,Attack on Papa Noel〉【10/Moleque De Rua/Street Kids of Brazil/ Crammed (1995)/水晶曾代理】在這首充滿忿恨的歌曲中,巴西街童唱道『只想要玩耍,卻連小小的玩具都未曾擁有,喜歡甜美滋味,卻僅嚐到酸楚。心中連趨趕恐懼的唯一祈求都沒有,我自出生後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我未曾嚐過甜蜜滋味,因為味覺早已流失,我在耶誕夜凝視天空,等待最佳的時機向天父抗議。』我們可曾有過流浪街童忿忿不平的念頭?我們又可曾想過流浪街童的喜悅究竟為何?體驗活動:「1.參觀創世基金會的遊民服務。2.觀賞陳芯宜導演的電影:『我叫阿銘啦!』。」


【邦查WAWA放暑假/大大樹製作,新力發行(1998)】這是國內第一張專門為兒童製作的本土性世界音樂有聲書,由迴谷舅舅用阿美語及國語述說邦查WAWA(意為阿美族孩子)放暑假時,回花蓮老家尋找身份認同的故事,並穿插阿美族傳統及現代創作歌謠,經由質樸的文化反省,開展了自我認同及相互尊重的旅程。【陳永淘/下課啦/春水出版(2000)】曾在新竹北埔慈天宮廣場自發演唱的創作歌手陳永淘和小朋合作的新創客語童謠,它用自己的母語唱自己的歌,唱得自己快樂,也讓聽的人快樂,也唱出人們對客家的認同。延伸活動:「1.我所認識的原住民或客家人。2.追尋我家的族譜。」


肆‧成長之歌(成年禮)


    在台南開隆宮,供奉有七娘媽,每年在七夕時,即舉辦成年禮也就是「做十六歲」的習俗,這是台南特有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六、七日兩天,開隆宮擴大舉辦「做十六歲」儀式,循古禮鳴炮、典樂、叩鐘,隨即鐘鼓齊鳴,可惜坊間並無此類音樂的出版品,而典樂、叩鐘,擊鼓的儀典是何時成型的,亦有待考證。做十六歲源自滿十六歲的童工由領半薪,進階到可以領取大人全額的工資。後來演變成在兒童週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等,請求保護,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絭,掛在兒童頸上。父母並為孩子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十六歲,則於七娘媽生日此日「脫絭」,往寺廟祭拜還願,答謝七娘媽的庇佑。[iv]


非洲的回教國家大都有女性割禮的傳統,就是將女性生殖器(陰唇、陰蒂、陰道)部分或全部地切除掉,以示貞潔。在非洲共有二十八個國家每年兩百萬個女性接受割禮,年齡自四到十二歲不等,多半與成年禮合併舉行。女陰割禮就和古中國女人裹小腳一樣,都是父權社會控制女性身體的手段,裹小腳讓女性失去自由行動的能力,終身肢體殘障,女陰割禮則讓女人一輩子情慾受制(同註Ⅰ,頁3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出版的一張1964年的採集錄音中有一首〈象牙海岸地區的女陰割禮歌曲〉,用聲音紀錄了這種儀式【Cote D'ivoire Baule Vocal Music/Musics & Musicians of the World/ UNESCO(1993)/上揚代理】在非洲象牙海岸的女孩成年禮時,女孩穿上拉菲亞樹葉做成的裙子,全身塗抹油脂,在村中老婦手持響鈴吟唱下接受割禮,從此進入痛苦的成年婦女世界(同註Ⅰ,頁33)200112月,肯亞總統達尼爾‧阿拉普‧莫伊正式宣布禁止對18歲以下的女孩實施割禮的命令後,這種流傳了半個世紀的割禮才被視為非法行為。可是,儘管現代觀念已宣告了割禮的非法,但要消除這種根深蒂固的愚昧割禮又談何容易。[v]


    〈流血的女孩,Peipa3/Echos of the Forest/Music of the Central African Pygmies/ Ellipsis Arts (1995)/水晶曾代理】因為月經象徵不潔,多數原始部落的女子成年儀式,是在月經初次來潮時必須與社會隔離。非洲矮黑族月經初次來潮的少女,被稱為peipa(意指流血的女孩),必須留在家中不得外出,隔離時間從半年到一年不等,只有親人及未婚夫可以進入屋內看她。女孩何時可以結束隔離,由父親決定,結束成年禮隔離那天,村中婦人會在她的家門口唱歌慶賀(同註Ⅰ,頁30)


1976年,民族音樂學者Alice M. Moyle在澳洲原住民部落,採錄了一場完整的男子成年禮儀式。她發現儀式舉行前,少年已與母親隔離了一段時間,象徵初步的脫離。成年禮那天,母親帶著尚未接受成年禮的幼小子女,坐於村中廣場的一端,與成年男子遙遙相對。在長達七個小時的儀式之後,在村中年長婦女的哭歌聲中,做母親的自男孩身上取下頭髮做成的項鍊,完成了全部的母子脫離儀式(同註Ⅰ,頁29-30)。【Australia Aboriginal Music/Musics & Musicians of the World / UNESCO(1977) /上揚代理】


    日本的成年禮男女有別,成年的女子會由母親幫她將小時候的和服換掉(和服的下面是短的,沒有包住膝蓋以下),並換上大件、長的和服。並且用一種黑色的墨汁將牙齒塗黑,以驅邪並防止蛀牙。成年男子則是由當時名望不錯的長輩為之加冕,並在加冕完後為其冠上自己的姓氏、認其為義父,剪去男子的鬢角,並將其馬尾紮成髻,以示成年。還需經過三大考驗,首先要舉起一百公斤重的石頭、還要在一定時間內種完一大片田地,並且背著一大框的乾柴爬上高山,且跪在乾柴上受義父的鞭策。最後義父會緊掐他的脖子,讓他能有一種死後重生的感覺,並且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努力、勇敢的接受未來的挑戰與挫折。[vi]延伸討論與活動:「1.成年禮的意涵是什麼?2.比較各地成年禮的異同為何?3.成年禮中的兩性差異為何?4.台灣地區改良後的現代成年禮有哪些?5.請為自己設計一個成年禮活動。」


何穎怡譯的《嘻哈美國》[vii]一書,從七0年代的Hip-Hop音樂源頭一路追蹤到電影、時尚、廣告,及運動各領域,深入探索了黑人青年文化與美國大眾媒體在過去二十年裡發生的碰撞。此書觸及的毒品、時尚、音樂、監獄、籃球、商品等問題,不光觸及了黑人讀者的心與當今街頭流行文化的源頭,也隱隱約約反應了當今世界青少年與社會的處境與現象,以及流行文化的消費心態。延伸思考及活動:「1.你最喜歡的嘻哈音樂是哪一首?2.穿垮褲、溜滑板、戴毛線帽、聽周杰倫及哈狗幫(MC HotDog)、就是嘻哈嗎?3.你對哈狗幫歌曲歌詞的看法?4.台灣嘻哈青年究竟做了些什麼?5.對嘻哈族群進行街頭訪談錄音。」


伍‧結語


在世界音樂的饗宴中,透過閱讀及影片欣賞,經由資料收集討論,讓師生反思傳統及流行音樂潛藏的世代價值,體驗真誠的生命樂章,開啟生活的視野,探討生命的本質,追尋生活的意義。至於生命教育內涵中的其他議題,例如婚禮音樂與情歌(兩性關係)、豐收之歌(工作和生活的意義)、生命藍調的斷奏(壓力與挫折)人生的休止符(死亡之歌)、儀式音樂(宗教與人生)大地之歌(環境及生態保育)、迷幻人生(毒品與用藥文化),四海一家(WTO與反全球化)等等,因篇幅有限,留待爾後再予以討論。延伸閱讀:


《女人在唱歌》何穎怡著,萬象出版。《漫遊歌之版圖》何穎怡譯,商周出版。


《嘻哈美國》何穎怡譯,商周出版。








[i] 何穎怡,《女人在唱歌》(萬象圖書,1997),頁19-22




[ii] 聞天祥,《聯合報》,2002321日第26




[iii]Moleque De Rua/Street Kids of BrazilCD側標及內頁解說




[iv] 台南市政府網站http://www.tncg.gov.tw/TNCGTour/bh07.htm




[v] 紫藤,《江南時報》,20020109日第五版




[vi] http://microbiology.scu.edu.tw/colony/grow.htm




[vii] 何穎怡譯,《嘻哈美國》,(商周出版,2002) 。本書不僅獲得1999年「美國書卷獎」(American Book Award),華盛頓郵報書評盛讚它為「最有成就的黑人音樂評論家針對震撼全世界的流行文化現象所做的權威剖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ango11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