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懷故人-夏日最後的玫瑰 小毛 2004/7/14
給在天國旅行的王故主任澄銓
【玫瑰緣起】
數年前人事室王故主任澄銓和我偶然聊到英文書信的撰寫及翻譯,他認為英文寫作的原則首重簡約,王主任隨手拿出桌上的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說這是他每週必讀的功課,因為該報記者撰文的特色正是簡約,接著要我閱讀其中一篇反恐的文章,仔細端詳,果真文句簡單且毫無生字。王主任接著說「一般人認為英翻中比較容易,其實要做到信達雅那就非得要有深厚的中文底子才行」,然後他轉身從櫃子的資料夾中取出一份略為發黃的剪報影本送給我,並說這是他最欣賞的一篇翻譯。這篇剪報就是資深音樂傳播學者趙琴為中央日報聽歌學英文專欄所寫的〈夏日最後的玫瑰〉,文中包含了此首歌曲的中英對照翻譯。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夏日最後的玫瑰 '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left blooming alone; 夏日最後的玫瑰,入秋猶自紅,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所有可愛的伴侶,無復舊時容, No flower of her kindred, no rosebud is nigh, 殘花片片悲凋謝,新花望裡空, To reflect back her blushes, or give sigh for sigh. 欲把嬌顏留住,長嘆誰與共。 I'll not leave thee, thou lone one to pine on the stem; 何須留汝在枝頭,遺汝獨消瘦, Since the lovely are sleeping, go sleep thou with them. 既然好友盡長眠,去去相與守, Thus kindly I scatter, thy leaves o'er that bed, 我將掃棄成香塚,為汝殷勤覆, Where thy mates of the garden, lie scentless and dead. 從此芳菲難再復,惆悵使人愁! So soon may I follow, when friendships decay, 面對隨花傷往事,往事成空虛, And from love's shining circle, the gems drop away,半生珍惜良友情,消失已無餘, When true hearts lie withered, and fond ones are flown, 更有那人間歡愛,飛去如飄絮, Oh!who would inhabit, this bleak world alone. 似這般悽涼的世界,索居向誰語! |
可在網站http://www.csghs.tp.edu.tw/~music/Songs.htm下載中文男聲版本-夏日最後的玫瑰
中國跨界女聲與清純童聲聯袂組合-朱以倚.郭兆楠-乘著歌聲的翅膀-第11首《夏日裡的最後一朵玫瑰》 另一版本的譯詞
〈夏日最後的玫瑰〉(The Last Rose of Summer)這首抒情委婉的愛爾蘭民謠,淺顯易懂的歌名及略帶哀愁的旋律,總會使人忘了去深究歌詞的內涵與意境。筆者被這首歌如此典雅的中文譯詞所折服,於是經由網路搜尋,發現譯詞者為海舟,蘇格蘭民謠羅莽湖邊(Loch Lomond)的中文詞也是他譯的,雖然海舟是誰則仍有待考證,但其卓越的英譯中功力確實是難以出其右。
【在夏日追尋玫瑰】
在坊間大部份〈夏日最後的玫瑰〉的樂譜上註記作詞者為約翰‧史帝文生(John Stevenson, 1761~1833),但是根據趙琴的考證,此首歌曲的歌詞作者和曲調改編者為托馬斯‧莫爾(Thomas Moore, 1779~1852),是十九世紀傑出的愛爾蘭詩人和歌唱家,著名的《愛爾蘭歌曲集--Irish Melodies (1807-34)》的作者。托馬斯‧莫爾熱愛祖國的民間詩歌和音樂,常以民歌做為創作素材,大約1805年他在愛爾蘭基爾肯尼郡(Kilkenny)的傑金斯鎮公園(Jenkinstown)遊歷時寫下了〈夏日最後的玫瑰〉這首詩,並收錄在《愛爾蘭歌曲集》中。基爾肯尼郡是個古意盎然的觀光勝地,古蹟林立,風景優美,充滿創意的手工藝品遠近馳名,而傑金斯鎮公園(Jenkinstown Park)則以鹿園、野餐區和混雜闊葉及針葉樹及各類花草的森林步道而聞名,也難怪托馬斯‧莫爾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詞。至於〈夏日最後的玫瑰〉的曲調是依據米利金(R.A. Milliken) 1790年編寫的〈布萊尼的叢林〉( The Groves of Blarney)曲調改寫成,而此歌又源自古老的民歌〈年輕人的夢〉 (The Young Man's Dream) (Edward Bunting, 1773-1843),可惜的是筆者找了許久仍無緣一聞〈年輕人的夢〉這首古老的民歌。
〈夏日最後的玫瑰〉這首歌的動人旋律,曾激起多位作曲家的靈感,貝多芬曾加以改編,收在《愛爾蘭歌曲二十首》中;恩斯特(H. W. Ernst, 1814-1865) 也採用「夏日最後的玫瑰」的主題寫成獨奏曲,包含在他的6首對位練習曲(Six Polyphonic Studies)之中,對於小提琴演奏者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樂曲,作曲家也是鋼琴家的Mendelssohn就很稱讚他,並有多次為他伴奏的記錄。因此孟德爾松也將〈夏日最後的玫瑰〉改編為《鋼琴幻想曲-作品15》(fantasia,piano, op.15,E major)。
最關鍵的是德國作曲家符洛妥(Flotow, Eriedrich von, 1812~1883)將此曲編進歌劇《瑪爾塔》(Martha)中,由女主角在第二幕中唱出〈夏日最後的玫瑰〉後,此歌風靡一時,成為歌唱家們獨唱會中的曲目。據傳歌王卡羅素(Enrico Caruso)為不影響演出,長期強以乙醚麻醉喉嚨而不就醫,終於在一九二一年八月在演出歌劇「瑪爾塔」時喪命於舞台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