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與EQ 小毛
聖經中的大衛王是位戰士兼音樂家,當時所羅門王性情暴躁,大衛用豎琴彈奏出優美的音樂而改變了他的性情。傳說義大利國王菲力浦得了憂鬱症,無精打采,不理國事,王后就邀請聲樂家到宮廷,就待在國王的隔房演唱,後來國王聽了很感動,便要求他每天唱給國王聽,他一直唱了十年,國王的憂鬱症竟不藥而癒。
音樂治療就是藉由音樂刺激感官、宣洩情緒、撫慰心靈,來治療心理疾病或促進個體學習,以提高自信、舒緩壓力、均衡情緒、增進社交發展能力及自我表達能力。至於EQ則為Emotion Quotient的縮寫,其意為「情緒商數」,指的是一個人管理自我的情緒,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綜合能力。究竟音樂是如何影響EQ呢?我們可從對人腦的研究窺出端倪,人腦分為左腦及右腦,左腦的功能主要是在於記憶、思考、推理及組織能力,又可稱為「知性腦」。右腦的功能則是在於對音樂、感情、直覺及創造等方面的發揮,因此右腦又可稱為「藝術腦」。多欣賞音樂,可以使左、右腦平衡,引發全身的舒暢感,分散對痛苦的注意力和減低焦慮,達到良好的鎮靜減壓效果,對紓解壓力與提昇EQ均有顯著的效能。
音樂究竟對人的神經和腦部產生了何種奇妙的作用?美國音樂教育學會(MENC)在1994年12月的《音樂教學》雜誌上指出:「音樂可以增高智慧及全面發展的能力」。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學研究中心從「音樂生物基礎學」(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的角度,利用MRI腦部掃描顯像儀器進行研究,發現「音樂對腦部的作用非常複雜,而且有益於腦部動能」。科學家目睹了精采的畫面:「在聆賞音樂心神陶醉的情況下,頭蓋骨的血液大量流向被劃歸為古柯鹼和咖啡因等激發狂喜的腦部區域。‧‧‧而不同的腦皮質叢集,顯然對應不同的音樂元素,例如旋律、和聲或節奏。每段音樂都能在左右邊腦部製造出一道流貫的電氣化學光芒,從而連接了所有相應的皮質和音樂元素。」
許多研究也顯示,胎兒在噪音的刺激下會心跳加速、胎動增強;在輕柔的音樂聲中,胎兒會由煩躁轉為安靜,心跳及胎動也會逐漸恢復正常。古典音樂和父母親的輕聲細語等,可以促進胎兒感覺神經和大腦皮層感覺中樞的發育;也有實驗指出,嬰兒出生後若聽見在子宮中就熟悉的音樂,較易安定下來,所以胎教音樂、寶寶全人發展音樂也應運而生。國際兒童音樂權威雷蒙拉普(Raimond Lap)曾為嬰幼兒設計增進全人發展的音樂專輯,以巴洛克及古典時期之音樂元素為旋律基礎,透過現代錄音技術,巧妙結合大自然聲響及吸引寶寶專注聆聽的豐富聲音元素,激發其想像力並引導學習情緒表達。
消費者面對坊間五花八門的胎教、教養、養生、心靈SPA及提昇EQ的音樂產品,宜充分試聽、親身感受後再行選購。如您平日已有聽各類音樂的嗜好,亦可自行選出喜愛的曲目,配合當時心境獨自或親子一起聆賞,不一定要花大錢去購買前述的音樂產品。總之,欣賞音樂能培養我們的EQ,增進情緒控制能力,幫助我們按捺當下的衝動,進行有效的的壓力管理,適時自我激勵,並增益溝通的能力及圓融社交的技巧,保持身心的平衡。
留言列表